关于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
时间:2018-11-20 13:05 来源:未知 作者:教务处 |
2018年11月4日-9日,赴潍坊、青岛参加全市职业教育骨干人员高级研修班学习。在听取专家报告与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思考了几个方面的问题,愿与有志于职业教育者共商榷。
1、关于专业设置与区域布局
就我市中等职业院校而言,其成立与发展,多以原来的旧学校和旧专业为基础。近数年,经过整合或重组,摒弃老旧专业,增设新兴专业,发展成今天的模样。但其整合与重组的结果,仅仅是将几个专业不相干的学校简单粗暴地合并成一个学校,专业的保留与新增所必须考虑的产业需求、地域特点以及师资配备反而考虑得并不充分,遗留和暴露了诸多问题。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新专业的增设。
新增专业,基本是适应时代的变化,但也多出于学校生存考虑,即通过扩大学校招生数目、拓展学校规模、升级学校规格来达到争取政府投资等行政性的目的。为新增设置专业而提供的调查报告与统计数据,水分很大,专业为设置而设置,因而专业设置与布局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每个县区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基本雷同。这种状况,从全市来看,专业布局零打碎敲,专业师资不能集中使用,教学设备重复投资,利用率低;从各个学校来看,专业多而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难以集中力量办特色。
2、关于师资培养与储备
由此引起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专业师资严重匮乏。
专业的调整可以理解为专业增减。而专业增减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基建和师资问题。基建还只是单一的资金问题,而师资就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
师资培养与储备无非是这几个途径:一是高校科班培养,二是教师转型培训,三是企业技师入校园。
2011至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16.6亿元,推动了国家、省级和学校3级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这项计划被视为抓住了职业教育发展中最基础、最关键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有办学水平和质量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据统计,截止2014年末,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量却比普通高中少了近一半。高校为中职学校培养师资的力度远远不够。
而国家、各省市举办的各种短期培训,意图通过教师转型达到补救师资不足的目的,其收效甚微,因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不是一次或几次专业培训就可以实现的。
至于企业行业技术能手进校园,杯水车薪,着力甚微。
3、关于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过渡教育”,或者说职业准备教育,虽然这一过程由企业来完成,中职生的技能也不是实际的职业技能,最多只能算是模拟职业技能,那么,中职教育仍然要回到养成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轨道上来。
4、关于德育教材
因此可以说,中职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社会、为现代企业提供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态度素质、意志素质的,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意识的储备人才。
所以,德育,应较多地引入企业文化教育。将遵守规则、执行规程的意识,将精益求精的业务精神、爱岗敬业的态度、勇于创新的胆识等引入德育教材。以典型人物形象、典型案例故事为内容载体,生动活波地实施教育行为,杜绝空洞地说教形式。
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典型人物形象、典型案例故事,国内的委实不少,即使是眼前,国手大师也不胜枚举,少拿外国人说事。
5、关于技能大赛
即使是大赛成绩辉煌的学校,技能大赛的优质资源,仍然集中地惠及于少数学生身上,不能雨露均沾,但大赛的带动力与影响力,还是不可或缺的。努力地积极地准备大赛,参与大赛,是每个学校的工作重点。
6、关于领导的作用
一个单位的一把手,至关重要。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发展中或转型中的学校,尤其如此。正确的措施,需要持久的执行,才能形成风格和特色,学校工作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模式。
一个好的学校,往往是由一个锐意进取的校长,通过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奋斗而打造出来的。哪个学校的校长如果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哪个学校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7、关于激励措施
金钱,荣誉,只是对工作贡献的承认方式,并不完全是个人奋进的原动力。个人奋进的原动力,还包括而且主要是兴趣、理想和道德等因素。
激励离不开物质成分,但单纯的物质利益,其实并不是最好的激励方法。需求层次会随着满足程度而逐步提升,物质利益持续提高会增加成本,直至超出单位负担的能力,而长时间不提高物质利益,物利刺激会因麻木而失去作用。
最好的激励措施是建立长久持续的上升通道,给每一位认真工作的老师树立长段结合的目标,分步实现,让老师每前进一步都充满成就与荣誉感,从而使老师不断自我激励,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8、关于教师的行为艺术
教学,是半体力半脑力的活动,是思维艺术与行为艺术的结合体,是不化妆的表演艺术。一个老师,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没有精湛的讲台表演艺术,因而也就没有突出的个性魅力,不能引起学生的信赖与敬仰,也就不能将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转移到自己所代的学科上来,也就失去了转变学生学习行为的一切可能性。“亲其师,信其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古言不虚也。
9、关于人人成材
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个性、能力和认知等特色,一个人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无论多么优秀,对另一个人来说,都只可学习、借鉴,而不可复制。
圣人只有一个。“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在实践上,实现这一理论的,仅为个例。极少数老师可以做到这一点,大多数老师是做不来的。但不能据断言大多数老师是不合格的,毕竟特殊人才不可多得,不能以特殊人才的标准要求普通人,就像打仗一样,英雄只是少数,但不能说其他士兵无所作用。
严格来说,教师其实是特殊人才,只有用特殊人才的标准设置教师门槛,才能保证教师队伍的高水平、高素质。以我们现在的教师入门标准,招入的教师,大多并不是严格教育意义上的老师,教书匠而已,甚而连教书匠也不是。
用圣人或特殊人才的行为高度来规范普通人的道德行为,本身就是荒谬的。
再退一步,提高了教师门槛,教师队伍就难以达到规模数量,教育普及又没了着落。也许,等科技高度发达了,学习任务每个人自己就可以完成,人人成才的理想也就可以实现了。
总而言之,目前以及以后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教育的于培养与提高的实质内,仍将含有大量筛选与淘汰的成分在。
当然,人才的含义,大小不同,广义而言,人人皆为可用之才。从这个绝对意义上说,人人可以无师自通,自我成才,教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
2018年11月20日
|
|
|
|